加拿大的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很有趣的实验。通过长期对马场上的赌徒进行心理分析,他们发现,一旦赌客下注,他们对自己所挑赛马获胜的信心立即大增。下注前的30秒,他们还犹豫不决,毫无把握;下注之后的30秒,他们就明显乐观起来,更有自信了。
马还是那匹马,赛场还是那个赛场,一切客观因素都没有改变。一旦“我”这个因素加进去,自恋效应就会让大脑的判断出现巨大偏差。当然,这些马的获胜概率不会有任何变化。但就是因为这匹马与“我”有关,“我”便觉得它赢定了!
这种行为,就是典型的自恋,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。当我们单身的时候,看到那些晒娃的人往往会嗤之以鼻:“有孩子了不起”;可一旦自己有了孩子,那就觉得“怎么我的孩子就这么可爱呢”,一定要跟好朋友们分享分享。
如果你是个创意人员,你会觉得自己想出的创意比别人的好。如果你是某球队的球迷,往往你觉得某球队获胜的概率比实际它获胜的概率会大。同样,多数驾驶员会觉得自己开车技术比一般人好,多数厨师会觉得自己做的菜比一般厨师做的好吃。再大一点,我们会认为自己的信仰比别人的信仰高明,自己的民族比别的民族优秀,自己的地域比别的地域更好。行为学家用研究告诉我们:我们对自己拥有的东西有着不可思议的迷恋,对于自己投入了感情和精力的事物有着高乎寻常的评价。
我们通常称之为“自恋”,它是人的本能。企业中常见的自恋营销普通人“自恋”和“高估自己”没什么大的危害,甚至是必需的,它可以增强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,有利于自我认知。
但企业老板和营销人一旦陷入自恋中,对企业来说,可能就是灾难性的。不幸的是,市场上的自恋营销俯拾皆是,一抓一大把。我的产品最牛!用了之后有神一样的效果!我的技术最牛!欧盟领先、国际标准、祖传秘方、一针见效!我的渠道最牛!全方位无死角覆盖!我的品牌最牛!消费者趋之若鹜,离了你我们就不能活!
而事实上,消费者对于这些迷恋自己优势的营销手法基本无感。很多公司自己为自己打造的“噱头”不光消费者不认账,连公司内部员工都不认账。许多公司的员工开始在背后调侃,管老板叫“山大王”。老板估计做梦都想不到,自己苦心经营的“高大上”形象还没出公司就变“山大王”了。
抢市场,依仗自己的优势“霸王硬上弓”是行不通的,一定要了解消费行为模式,找到跟消费者沟通的关键点。企业老板和营销人要告别臆想营销,需要学习对目标消费者的把握,对消费者行为模式的了解。一定不要抱着自己的优势自说自话一厢情愿,费力不讨好不说,再被讥笑为“山大王”就更不划算了。
以上就是今天与您分享的全部内容,想了解更多营销知识,欢迎关注公众号“投媒网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