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有很多这样的论调,认为品牌想要讨年轻人喜欢,就必须要学会表现自己。这类观点的大致逻辑是,这一波年轻人不是一代人,而是一类人,这类人喜欢贴标签;他们喜欢的标签就是各种表现自己,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候,就已经在舞台中央了,不重视的品牌将被严惩,不懂是因为你太老了。
不表现自己就会死?——观点辛辣刺激直击痛点,可以预见,且不论是不是因为不会表现自己,光是因为看到这个论调肯定就先有一波品牌会因为过分焦虑而死了。
1.不懂所谓的表现自己,会不会死?不会。第一,不管是90后还是00后,还是××后,不是一代人而是一类人的说法,是不成立的。每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人,都会明显打上时代的烙印,都有自己的特殊性,都是独一无二的,尤其是像我们近几十年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国家更是如此。每个时代都有深刻的、足以影响一整代人思维的巨大变化,凭什么这一代年轻人就截然不同呢?难道这些年发生什么基因突变了?人的消费行为多数是模式化的,这种模式化的改变需要放到漫漫的人类进化史上才能显示出来;而时代的、亚文化等影响是基于模式化行为基础的改变,即便影响很大,也有迹可循。
我们看到现在年轻人的“不服管教”也好,“贴标签”也好,一些是这个年纪的共同特征,换句话说年轻人就该这样,另外则是属于这波年轻人的时代特征。把他们强行说成一类人,有点耸人听闻了。
2.别焦虑:了解本质,方能找到激活年轻人的按钮“不服管教”和“贴标签”都不是触动年轻人共鸣的关键按钮,他们只是年轻一代的深层消费心理以及行为模式之上的片面形态。盲目模仿不仅无法复制他人的成功,更是会谬以千里。关于传统企业如何跟年轻人沟通、老品牌如何年轻化的问题,这里多说几句:第一,不要过度反应。这个世界的新鲜事物经过传播到我们这里的时候,绝大多数是经过过度宣传包装的,反应太快并不好,慢一点说不定更能抓住本质,成功可能更大。有人当了先烈,我们更有可能成先驱。当然也不要被吓到,互联网一来,各种擅长包装概念的“巫医神汉”、“江湖术士”层出不穷,今年给你发个“死亡通知书”,后天给你出个“病危报告”。要么是别有用心,要么是盲人摸象听风就是雨,要么自己傻,要么当别人傻,真要受了蛊惑,奋勇向前,往往死了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。
第二,需要确定的是,90后也好,00后也好,不是洪水猛兽不是外星人,他们是我们的消费者。他们有些特征是时代特征,我们就要看这个时代发生了什么;有的特征是年龄特征,过了这个年纪就回归了。不要一看“哇,现在年轻人都上网购物了,线下没机会了”,“现在00后都玩QQ,微信也要完了”,“现在的年轻人又都如何如何了”……照这个逻辑,现在两岁以下的孩子都主要吃奶粉,等他们长大了,卖大米的也都要关门了?这确实是一个年轻人喜欢满嘴流行语的时代,喜欢颠覆、放纵本来就是年轻人的特征,可这种激情能维持多久呢?这只是人生中转瞬即逝的小插曲而已。
第三,企业最关键的还是坚持价值传递。餐饮行业产生了大量网红,但结果呢?热闹过后,大都是一片冷冷清清。做餐饮做的是口味、卫生、体验、体面或者性价比,抛弃了这些商业本质规律,抛弃了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,一定是难以走远的。
第四,年轻人当然是你避不开的,但理解年轻人要从本质入手。这里包含两层意思,第一层是要把年轻人当“人”看,他们有人的共性和人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共性,比如都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、讲故事比讲道理有用、马斯洛的五层需求理论同样有效、这个年纪都喜欢彰显个性,刷刷存在感,号称不随大流不崇尚权威,但实际上从众效应和权威效应尤其明显等。这层意思是主要的,是主流。
还有个导致恐慌的现象是网络语言,流行语一茬一茬地换,经常让我们这些老家伙不知什么意思,貌似听不懂就是自己老了。其实这还真无关90后还是00后,这是信息泛滥情况下的自然选择结果,所以企业无需太着急“求新”,将自己的本质做好就是一种永远年轻的态度。
以上就是今天投媒网与您分享的全部内容,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营销知识,欢迎关注公众号“投媒网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