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想在数字营销时代最大限度地提高流量转化,必须做到快速突围“认知的黑暗魔咒”,简而言之就是企业一定要在用户认知里能够占据或代表一个词汇,才能突出重围。
提到“老坛酸菜”,想到统一方便面;提到“咖啡”,想到星巴克;提到智能手机就想到苹果和华为,再细分词汇,音乐手机会想到OPPO,拍照手机会想到vivo,但很少有人还能想到更多的品牌,包括昔日曾风光无限的锤子、魅族。显然,无法想到的这些品牌都已经逐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落了下风。很多品牌都知道定位理论,也一直在进行相关实践。但是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定位工作实施的效果如何?品牌究竟有没有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自己的认知?
想要知道你的品牌有没有做好定位,就看是否已经在消费者心中占据、代表了一个词汇,或者与一个词汇发生了关联。除了单一的汉字,词汇应该是汉语世界中最简短也最浓缩的概念。或者我们逆向来思考,在提到你的品牌的时候消费者是否能迅速用一些词汇来描述,还是说脑海中只有一片空白?如果是后者,你的品牌建设做得还远远不够。
当互联网时代来临,符号更拥有了绝对的“带货力”。为什么符号在建立品牌认知的过程中,地位如此崇高?毫无疑问,我们正居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,让人们每天、每时接收到的信息都是过载的。所以我们看到,从电影、电视剧、视频到短视频,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越来越精简和碎片化,广告也已深入每个角落,无论是狭窄的电梯间还是常用App的空白位。在这种情况下,谁能引起人们的注意,让他们愿意挤出一点宝贵的时间了解品牌,谁的胜算就更高一筹。
在一个标注着各种信息的广告中,符号往往承载了构成“吸睛”视觉焦点的职责。不断强化品牌和特定符号的连接,不断深化特定符号的传播,有助于帮助消费者记住品牌、认识品牌,正如“对钩”关联耐克,“丝带”关联可口可乐,“玫瑰”关联兰蔻。同时,在品牌国际化的背景下,每个品牌都希望把自己的传播触角无限延展,广告也越发趋向通过画面来展现,而非局限于某地的语言和文字。
如何被记住?5次完美的体验就会培养成一个用户习惯。而这个习惯意味着转化更高消费频次和口碑裂变。比如,海底捞的变态级“服务”和京东物流隔日抵达所形成的“送货快”。所谓的“体验”,通常被用来构筑以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使用场景,目的就是为了让消费者更直接地感受到产品的效用,从而为品牌带来转化。“体验”同时从理性和感性两个维度影响用户的消费行为——既是从理性的角度审视和评判商品,也是从感性层面去体会品牌的质感和服务。对一个产品建立认知,到最后完成转化,中间的每一个环节,都离不开体验。
美国著名营销专家艾·里斯(Al Ries)与杰克·特劳特(Jack Trout)提出:定位要从一个产品开始,这个“产品”可能是一种商品、一项服务、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。但是定位不是品牌对产品要做的事,定位是品牌对预期客户要做的事。换句话说,品牌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,确保产品在预期客户头脑里占据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地位。说得再直接些,就是将消费者的心智作为战场,打造品牌的目的就是要在战场上取得主导地位。
只是,以往品牌们往往通过较为单一的途径作战。“不怕花钱,就怕花不好钱。”这是摆在许多企业面前的真实之困。耗费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。
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只有打破用户的认知障碍,达到使其“秒懂”的目的,并成功将认知转化为购买,才能积累为品牌资产、促进高转化。